位於南京的東南大學,創校於1902年,除了擁有長達百年的校史,更為中國大陸一線大學,其理工科相關院系可以說是在江蘇省,甚至整個南方擁有獨霸一方擁名氣與實力,更有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全中國大陸34所可以獨立招生的大學等殊榮。很榮幸在1042申請前往該校的信息工程學系,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換,體驗與參與,中國大陸最頂尖的學生的校園生活與文化。
一、關於東大競賽
關於東南大學的校園生活中,多樣化且專業化的校園較賽最令我印象深刻。在東大這樣的頂尖學校中,學生的競爭並不局限於課堂上的考試分數與成績排名。從才藝競賽到學術競賽,各式各樣的校園競賽,大約每隔兩周就會有一項在校園的某一隅熱烈上演。例如東南達人秀、「十佳歌手」、東大「沙場點兵」、東大具代表性的「樓道」歌唱大賽等才藝鬥智比賽,或是「結構創新競賽」、「數學建模競賽」、「嵌入式電路系統設計」、「智慧生活設計」、多種程式競賽、各項性質的文案設計比賽等等,東大學子透過各項學科競賽,將理論與應用相結合。同時,由於東大的理工學系劃分仔細,基於術業有專攻的道理,為了競賽擁有好成績,促進學生們積極向外尋找不同科系學生們互組成團隊參賽,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於不同專業的尊重,以及互助合作對於團隊的重要性。
在東大生活中,由於一些系統問題,我無法報名參加校內所舉辦的各項競賽,但是很幸運我遇到一群很好的同學,讓我以觀摩的身分,跟著他們的組別一同準備。我所觀摩的競賽是「結構創新競賽」與「數學建模競賽」。結構競賽根據主辦方所提供的材料種類與數量,發揮創意設計建築結構圖,並加以實作出作品,最後透過分為八級的強度測試,篩選出建材最少、抗震力最佳的作品。「數學建模競賽」,在東大算是一場極為盛大的比賽,因為東大中,「數學建模」是所有理工科系的必修課,因此該比賽就成為學生們在考試前一爭高下的最好時機。今年的校內數學建模競賽題目是給定太陽軌跡照片,已知條件為拍照的時間與日期,參賽者必須用科學方法,找出並證明該太陽軌跡的照射地點。今年的挑戰難度在於參賽者處理太陽軌跡數據的方式,當處理方式不當或是忘記處理,會嚴重影響競賽的進度甚至是結果。
我認為在東大中,會有這麼多的學術性比賽,原因在於政府的推動,不可否認的,中國大陸的政治體系,可以有效並快速的貫徹執行某項政策。在東大中,校內學術競賽多半為國家舉辦的全國學術競賽的熱身,由校內學術競賽的獲獎隊伍,代表學校參與省競賽,獲勝後再一路晉級至全國賽,在全國賽上表現出色的隊伍,除了為校、為省爭光以外,更可以獲得科學研究項目的經費,儘管這樣的制度加劇了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但是優渥的獎勵達到了吸引學校與學生每年都積極準備與參與這些學術性競賽的目的,進一步帶動校園整體學術性比賽發展與參予的風氣。
二、東大教程與產學合作
東大的課程時數計算方式較為複雜,分有前八周、後八周、單周授課、雙周授課以及全十六周幾種不同的課程,且東大只有全校統一期末考時段,期中考以各科老師自行決定是否需要考試,在東大總共修有四門課,當中的演算法課授課方式,我認為與台灣比較不同。首先,該門課以小組競賽的方式評分,課堂中,教授會不斷拋出演算法的問題,讓各組派代表搶答,再根據搶答內容,提出問題、延伸問題,過程也鼓勵其他組互相「質疑」,透過質疑與問答中,激勵我們思考,在一問一答中,很多時候給我「真理越辯越明」的真實改感受,若是薄弱而充滿邏輯漏洞的演算法,在辯論中很容易就站不住腳而被其他組推翻。另外課堂也會玩一些邏輯遊戲,透過遊戲結果,闡述遊戲所建構的相關理論以及其背景知識。
同時,算法課的作業均為開源,每人都可以看見其他人的作業,相同的題目,透過閱讀其他人的程式碼,對於演算法的實作不同方法可以快速的增長,從第一次的作業後,每一次作業都讓我感受到自己可以想到比以前更多的實作方式,而非被侷限在一定的框架中。
東大學子也備受企業愛戴與重視。許多公司會舉辦比賽,除了高額獎金以外,還會給表現突出者「面試直通車」直接進到企業內部就業,東大為南京第一的工學院學校,便成為企業主力宣傳比賽的學校。教授對於這樣的現象也十分樂見,除了課堂推廣以外,有些教授會以推薦特定學生參加,或是以加分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在演算法課中,我們教授便是以課外加分的方式鼓勵我們參加由華為所舉辦的「Code Craft」演算法競賽。
該競賽是經典的圖論與商旅問題的變形,每次系統會給定十筆測資,透過限制程式執行時間增加問題難度,期望以執行時間換取答案正確率,即演算法的執行速度比答案的正確率要為重要,在初賽期間參賽者可以不斷上傳程式碼交由系統評判,以歷次以來的最高分為該參賽者最終得分,最後取各賽區的前百強晉級到下一輪比賽。不出意外的,我當然並未取得晉級資格,但是透過這樣一個大型的比賽,強迫我學習將不同的演算法相結合,不論是對於演算法的理解或是對於大題目實作經歷都有一定的成長。
除了重點宣傳比賽外,許多企業配合政府政策,與東南大學這樣一間頂尖大學成立產學合作實驗室,除了提供經費,同時提供給學生許多實驗設備與產品上的優惠,甚至打出「你有創意,我有工具」的口號,願意折價甚至免費給予webduino等開發版讓學生玩創意。亦有公司已建立「聊天群組」的方式,專門邀請東大學生加入,優先提供實習或是職缺資訊,定期舉辦企業參訪活動,邀請東大學生參加。同時時下最熱門、最新的科技應用,企業一定會進入東大進行推廣,次數頻繁到大約每個月都可以看見不同的企業進駐校園,進行技術推廣活動。
很顯然的,不論是政府的教育經費或是民間企業的資源,都是源源不絕的投資到東大學生身上,對於東大學生而言,他們的人生規劃與煩惱,從來不會是畢業即失業,或是是否可以念研究所,而是究竟要選擇哪一間企業,或是是否要赴國外留學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中國大陸的高考會這麼激烈,對中國大陸的學生而言,高考不僅僅是要考上大學,更是要考進一線大學,因為這意味者人生將會完全改寫。
三、東大生活
東南大學總共有三大主校區,分別是位於南京的四牌樓老校區、南京的九龍湖新校區以及南京市丁家橋新校區。四牌樓校區以民國時期的建築聞名全中國,在四牌樓校區主要是東大招牌學系建築系大學部以及各院系的碩士生、博士生。我所在的校區為新校區九龍湖校區,位於南京市的邊界,捷運三號線的近末班站東大九龍湖校區站。出站後直走約二十分鐘可以到達學校東門。校內總面積達3752.35畝,有多個校內公車停靠站,方便教授與行政校內通勤。校園總共有三個主要生活園區,分別為桃園、梅園、橘園,桃園與梅園為大學部學生生活區,教學樓在桃園與梅園之間。橘園主要為研究生的生活所在地。每個園區有各自的超市、餐廳,同時校內亦設有書店、影印店、理髮廳與醫療中心等,生活機能齊全。
校內社團種類豐富多樣,從動手玩實作的社團到研究詩詞歷史的社團,還有各地學生組成的鄉友會,例如台灣學生組成台聯,幫助所有到東大的台生,可以快速熟悉校園與參與校園活動。儘管種類繁多,但是社團風氣在東大並不是非常盛行,學生多半專注他們的心力在學業以及競賽,學校更有明確規定大一、大二學生自習時間。但是除去自習時間以外,在東大中,不論什麼時間點,只要打開任何一間空教室的門,都可以看見數十名學生在教室內自習,逢期中考以及期末考前的圖書館,更可以用人山人海形容,甚至有家長會特地在考試周前到圖書館拍照告誡子女認真向學。
在我所認識的學生與學長姐中,我發現他們都有幾項共同特質。由於生活在學風較為嚴謹的東大,學校對大一、大二學生除了有規定自習時間以外,對於學生體能以及作息也有所要求,首先是全校統一晚上二十三點熄燈到每周一次的衛生環境評分,並且要求大一、大二學生都要在清晨七點二十分以前完成晨跑。長期下來,多數的東大學生都有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與習慣,不論多少事情或多麼忙碌,東大學生似乎都能按時在午夜以前睡覺,並在隔日八點以前起床開始一天行程。其次,我發現東大學生都擁有明確的時間規劃,並高強度的專注力與執行率,這使東大學生在讀書與做實驗之餘,仍可以有逛街、看劇、玩遊戲等休閒娛樂。第三,他們對於每件事情都設有停損點,在自己所訂定的時間內未完成預期目標,他們會立即尋求幫助。
潛移默化中,在東南交換的日子讓我逐漸養成和室友學姊們一同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同時跟著學姐的生活習慣或讀書或休息,學姊也會督促我的學習狀況,甚至是飲食習慣,並盡可能地在課業上給予我協助以及應考策略。也許有些人會質疑,東大對於學生的諸多管理規定讓大學喪失了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但是我認為他們所習慣的自律的生活,早在他們考取東南前就已經養成,而東大對於學生的生活要求,幫助他們維持已建立起的習慣,甚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人,讓其他學生一同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
為期半年的交換生活,除去校園內的感受與體悟,旅行的所見所聞,文化差異與風土民情的體會,還有太多的感受我無法依依用文字述說形容。我相信百聞不如一見,一直以來在台灣所接收到關於中國大陸的訊息都屬於片面之詞或是極端的案例。透過這次赴外交換的經驗,我讓自己親自用眼睛去觀察兩岸學生與教育的差距,用心去體會兩岸文化與價值觀的異同,去傾聽以及了解他們的思考模式。很多就像台灣所聽聞的一樣,高人口密集導致的高度考試壓力社會,訓練出一批會考試的學生,抹殺創造力,關心讀書勝於一切,性格冷漠甚至培養出很多生活白癡。
但也很多不是台灣所聽聞的那樣,學生的確某一程度上較冷漠,但是只要你首先打破僵局,很多事情海闊天空。學生的確擅長考試,但只要給予正確的方向或是提示,他們的創意以及實踐能力高的嚇人。獨立的宿舍生活,完全打破生活白癡的傳言。同樣的,上課睡覺、滑手機、吃東西、穿拖鞋上課的學生並不是不存在於一線大學中,只是比例相對較低。同時令我訝異的事情是,在東南大學,學生和老師對話,一律都是站起身回答,等到老師暗示才會坐下,這是一種在下位者對於在上位者的尊敬與禮貌,但是在我們這一代的台灣學生中,基本上已經不復見。
我常常感謝自己的幸運,以普通的成績卻有幸申請到大陸的一線大學進行交換,這趟旅程不僅讓我親眼破除輿論對中國大陸迷思,同時大幅度的增長我的視野。我以前總認為,牴觸與畏懼,是出自於不了解的恐懼,因此想著有一天要親眼見證那個我所不了解的世界。透過交換的機會,在大陸親自從沿海發展看到內陸現況,地區的發展有令我驚豔的地方,但是也有令我搖頭的部分。暫且跳過地域發展現況不論,我真心敬佩大陸的學生,他們的確有許多令人畏懼的能力,他們也的確有資格驕傲,但是在一同上課,一同讀書,一同生活的日子中,我看見他們平凡的一面。他們對於課程內容儘管吸收速度很快,但也是會有產生疑問的時候,儘管他們的自學能力很強,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也會充滿挫折,我與他們最大的差別在於如同前面所提到,他們擁有很高的計畫執行力,且會設立停損點,因此他們可以高效率的克服困難與快速解決問題,不會打亂自己的節奏與計畫。經過半年的相處,我認為台灣學生都有與大陸學生一爭高下的潛力與資質,只是必須承認的是,我不夠努力。
留言
張貼留言